當前位置: 首頁> 研究生教育
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一、學科概況
學院有一個生物學博士一級學科授權點,涵蓋動物學、植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4個二級學科;有一個生物學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涵蓋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6個二級學科。
擁有“逆境植物”、“動物抗性生物學”和“系統生物學” 三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植物學和動物學二個省級重點學科(進入ESI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前1%),一個山東省鹽生植物工程技術中心,一座5000平方米生命科學中心大樓及6000余萬元的儀器設備。具備培養各類研究生的師資及實驗條件,自1981年招收第一屆動物研究生以來共培養碩士研究生1596人,博士研究生157人。所培養的研究生有的成為國內外著名科學家,有的成為國內教學名師,受到社會和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二、博士學位的基本要求
(一)獲本學科博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及結構
博士生應掌握本研究領域及相關學科的全面的知識體系,并理解這些體系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相關知識體系包括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生理學、遺傳與演化等核心生物學內容及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對自己所在研究領域的歷史與現狀有全面系統的掌握。熟悉特定生物學科的文獻,能夠隨時掌握其主要進展。有能力獲得在該學科特定領域開展獨立、探索性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識。
(二)獲本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學術素養
博士生是為推動科學發展而培養,具有在學科前沿獨立開展理論探索或在應用研究領域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級人才。博士生應崇尚科學精神,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扎實的實驗和分析技能、及解決理論或技術問題的能力,同時掌握一定的與本學科相關的知識產權、研究倫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2.學術道德
科學研究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崇高群體性事業。因此要求博士生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在研究生工作中保證實驗數據真實,立論依據充分,推論邏輯嚴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生命倫理等。
(三)獲本學科博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學術能力
1.獲取知識能力
有能力獲得在該學科的任一領域開展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確定研究選題并設計可行的解決方案,創造新的知識。應具備相對廣博的知識以便與國內外同行進行有效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參與一些對本科生的教育過程(如作為助教,指導教師或實驗課教師),擴大自己在研究論文內容以外的廣泛興趣、培養指導他人的能力。
2.學術鑒別能力
博士生應熟悉某一特定生物學科的相關文獻,領會文獻的學術思想,了解建立假設的依據和推理,實驗設計策略與技術方案;應能夠實施實驗方案,總結實驗結果,并對之進行討論和邏輯推理,以及與已有假設進行比較評價等。對這些能力培養和評價的手段包括:準備科學研究和基金申請報告,閱讀本學科及相關領域的主要學術期刊,定期參加學術報告,定期以書面和口頭形式報告研究工作進展,按照學術論文規范整理實驗結果,撰寫學術論文和博士學位論文。
3.科學研究能力
博士生應在某一專門的生物學科學領域方面獲得足夠的技能,包括對相關技術的原理、實驗中使用的必要儀器設備的構造原理和對實驗過程質量控制的良好理解;能夠設計(包括設置有效的對照、重復等)和完成為解決某一科學問題而需要進行的實驗;具備采集和分析數據、用恰當的圖表展示數據的能力,并能夠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及批判性評價,建立可檢驗的模型來解釋實驗結果。
4.學術創新能力
博士生應具有寬廣的知識面、有深度的知識點、創造性和想象力,并通過與不同學科學者的交流對本領域的科學問題提出可供實驗檢驗的假設或對已有的假設進行批駁或修正,并同時具有通過實驗來檢驗這些假設的能力。積極開展具有原始創新意義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如對尚未研究的自然現象進行解釋和探索性研究)。
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賴于博士生與同行和不同領域的專家建立廣泛的聯系,參與對本學科問題不同觀點的討論,聆聽不同學科的學術報告,拓寬自己的視野,獲得與其他科學家合作所需要的能力。
5.科技論文撰寫能力
本學科博士生應具備獨立撰寫中英文科技論文的能力,要求博士生在讀期間在本學科高水平的學術期刊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等形式的科技成果。
6.學術交流能力
在科學方面的交流方式包括符合邏輯的辯論、條理清楚的演講和簡明準確的寫作。博士生通過實踐來逐步培養這些能力,以有效地表達自己的學術思想、展示自己的學術成果。學術交流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日常研究工作中下列環節來實現,例如研究方案的準備,定期進行的研究進展匯報,文獻討論會和學術報告會上就相關主題的口頭發言與辯論,為發表論文而進行的研究材料準備,協助準備基金申請報告,在科學組織內及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口頭發言、墻報展示,論文發表過程中與審稿人的溝通等。
7.其他能力
科學研究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更需要集體的合作。因此博士生應該具有團隊精神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尊重他人,與他人(包括老師、同學、領導、服務保障人員)平等相處,相互信任、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1.選題與綜述的要求
博士學位論文應該選擇學科前沿領域或對探索未知、知識積累、科技進步等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意義的課題。論文應具有學術性、創新性和可行性。學位論文的綜述部分應在充分參閱與研究課題相關的主要文獻的基礎上,對該領域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合理的分析,并對論文立題依據加以透徹的闡述。
2.規范性要求
博士學位論文應是一篇系統的、完整的學術文章,由博士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論文應該立論依據充分,學術觀點明確,實驗設計合理,實驗記錄規范,數據真實,圖表符合相關學科規范,推理嚴謹,符合邏輯,語言簡明流暢。本學科博士學位論文形式應以研究論文為主,論文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論文題目:應當簡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論文的核心內容,題名語意未盡,可加副標題。
(2)中英文摘要與關鍵詞:論文摘要重點概述論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結論,語言力求精煉、準確,要突出本論文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
(3)前言或緒論:在該部分應對論文的背景、本研究領域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已有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并提出存在問題,簡述解決方案和工作內容,要求言簡意賅。
(4)正文部分:是學位論文的主體和核心部分,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的選題確定寫作方式。可以是對一個研究問題的實驗方法的詳細描述、實驗結果的說明與討論等;也可以由基于同一研究目的、多篇已發表系列論文組成。
(5)結論:是學位論文最終和總體的結論,是整篇論文的歸宿。應精煉、準確、完整。著重闡述作者的研究創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領域中的意義,還可進一步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和建議。
(6)參考文獻:是作者撰寫論文或論著而引用的有關期刊和圖書資料等。凡是引用他人成果之處,均應按論文中所引用的順序列于文末。
本學科博士學位論文一般用中文撰寫,論文寫作表達準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文字通順、格式規范、數據準確、圖表規范、結論可信。如特需用英文或其他文字撰寫,則論文題目、摘要等必須有中文譯注。學位論文工作時間一般不少于兩年。建議論文實行“盲審”,由同行專家按照以上要求評定是否合格。
3. 成果創新性要求
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應體現學科前沿研究方向或能解決社會需求的問題。在某一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即具有新的學術思路,探索有價值的新現象、新規律,提出新命題、新方法,創造性地解決了本學科的科學問題。在理論或技術、方法上有創新性。
本學科博士生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前,必須至少以第一作者發表與博士學位論文內容相關的SCI學術論文2篇。SCI收錄文章中如果有并列第一作者的情況,只認可前兩位的并列第一作者情況,從第三位的開始計作第二位,依次類推。文章署名中,直接導師在該碩士研究生之前的,作者位次視為遞進一位。
本一級學科鼓勵并尊重所下設二級學科學位點或課題組制定不低于上述標準的博士生授予學位要求。
二、碩士學位的基本要求
(一)獲得學科碩士學位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碩士生要對從事的研究方向及相關學科有廣泛了解,相關知識體系包括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遺傳與演化等核心生物學內容及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其他相關學科。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有系統的了解。熟悉相關學科的科研文獻,并掌握本研究領域主要進展。有能力獲得在該學科的某一領域開展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識。
(二)獲本學科碩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學術素質
碩士生是為科學與社會發展而培養的專門人才。應系統掌握相關學科基礎知識,具備嚴謹的科學精神、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并具備運用專業知識解決理論探索或應用研究領域中科學問題的基本能力。并了解本學科相關的知識產權、研究倫理等方面的知識。
2.學術道德
科學研究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崇高群體性事業。因此要求碩士生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在研究工作中保證實驗數據真實,立論依據充分,推論邏輯嚴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生命倫理等。
科學論文或學術會議上發布的結果應該是所做研究工作的真實反映,碩士生應對他人的成果能夠進行正確辨識,并在自己的研究論文或報告中加以明確和規范的標示。杜絕任何剽竊他人成果、捏造歪曲數據、有意提供誤導性推論等不當學術行為。
(三)獲本學科碩士學位應具備的基本學術能力
1.獲取知識的能力
有能力獲得在該學科的某一領域開展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識。它要求碩士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信息知識及外語水平。同時有能力對已經產生的知識進行利用和擴充。參與一些對本科生的教育過程(如作為助教,指導教師或實驗課教師),擴大自己在研究論文內容之外的廣泛興趣、鍛煉指導他人的能力。
2.科學研究能力
碩士生應該在某一專門的生物科學領域方面獲得較強的專業能力,能夠為解決某一科學問題而設計和實施需要進行的實驗,并對所獲得的結果進行批評性評價。具體包括掌握與研究課題相關的實驗技術,如了解相關技術的原理、實驗中進行的必要儀器設備的構造原理、試劑的選擇使用、實驗中應注意的事項;對實驗中的質量控制有良好的理解,如在實驗方案中設置有效的對照與重復,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并對所獲實驗結構及其意義進行合理的分析與適當的評價。
3.實踐能力
碩士生應該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具有較好的社交能力,能與他人進行良好的合作,能了解社會需求,主動參加社會實踐以積累工作經驗。
4.學術交流能力
碩士生應具備學術交流的基本能力,包括條理清楚地演講、寫作、符合邏輯的辯論。為培養這一能力,碩士生應在研究計劃的準備階段定期進行文獻報告、研究進展匯報、參與文獻討論會和學術報告會,并進行與學術相關或不相關的研究方向并進行口頭發言。參加各種學術會議,作口頭發言或以墻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5.科研活動能力
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在正式出版發行的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一篇本專業研究領域內能反映其學術水平的學術論文、專利等(不包括增刊、專刊和一般論文集),碩士研究生發表的文章第一作者單位署名必須是山東師范大學。
具體要求為:
中文核心文章必須是第一作者;
EI收錄文章的前2位;
SCI收錄的一區文章前5位;
SCI收錄的二區文章前4位;
SCI收錄的三區文章前3位;
SCI收錄的四區文章前2位;
專利發明人第一位。
SCI收錄文章中如果有并列第一作者的情況,只認可前兩位的并列第一作者情況,從第三位的開始計作第二位,依次類推。
注:文章署名中,直接導師在該碩士研究生之前的,作者位次視為遞進一位。
未達到上述要求的,不能授予碩士學位。
6、其他能力
碩士生應該具有團隊精神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科學研究不僅需要個人的貢獻,更需要集體的努力。因此需要碩士生發展與同事平等相待,相互交流,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1.規范性要求
碩士學位論文應是一篇系統的學術文章,由申請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論文應該立論依據充分,學術觀點明確,實驗設計合理,實驗記錄規范、數據真實,圖表符合相關學科規范,推理嚴謹、符合邏輯,語言簡明流暢,格式符合碩士授予單位的要求。本學科碩士學位論文形式以研究論文為主,論文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論文題目:應當簡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論文的核心內容,如題名語意未盡,可加副標題。
(2)中英文摘要與關鍵詞:論文摘要重點概述論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結論,語言力求精煉、準確,要突出本論文的創作性成果或新見解。
(3)前言或緒論:在該部分應對論文的背景、本研究領域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已有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綜述,并簡述論文工作內容,要求言簡意賅。
(4)正文部分:是學位論文的主體和核心部分,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的選題確定寫作方式;可以是對一個研究問題的實驗方法的詳細描述、實驗結果的說明與討論等;也可以由基于同一研究目的、多篇已發表系列論文組成。
(5)結論:是學位論文最終和總體的結論,是整篇論文的歸宿。應提煉、準確、完整。著重闡述作者研究的創新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領域中的意義,還可進一步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和建議。
(6)參考文獻:是作者撰寫論文或論著而引用的有關期刊論文和圖書資料等。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處,均應按論文中所引用的順序列于文末。
本學科碩士論文一般用中文撰寫,論文寫作表達準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文字通順、格式規范、數據準確、圖表規范、結論可信。如特需用英文或其他文字撰寫,則論文題目、摘要等必須有中文譯注。學位論文工作時間一般應不少于一年半。
2. 質量要求
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應具備在某一研究領域內有創新或對該領域。主要從論文的選題與綜述、研究設計、論文的邏輯性和規范性、創新性和工作量等方面考查。
本一級學科鼓勵并尊重所下設二級學科學位點或課題組制定不低于上述標準的碩士生授予學位要求。
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pdf